免费领取大会全套演讲PPT    

立即领取

胡亮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胡亮,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TS)获得分析学(Analytics)博士学位。已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推荐系统、数据科学、隐私计算、大模型、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技术。已经发表相关的高水平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都具有本领域内开创性的成果。担任众多高水平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JCAI、AAAI、ICDM、CIKM、KDD、CVPR、ICML、NeurIPS等)程序委员会委员,十余个著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包括ACM CSUR、IEEE TKDE、ACM TOIS、IEEE TPAMI等。主办了2023、2024年两届IEEE ICAACE 2023/ICAACE 2024国际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此外,胡亮教授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兼任中船九院客座教授、深兰人工智能(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上海二六三通信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进程,所提出的方法已被转化落地应用于电子商务、医疗、税务、金融、交通等不同领域的实际项目中,解决了其中一些核心难题。

演讲主题

类脑认知多模态大模型:连接人类大脑、AI大脑和机器人大脑的基础

在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方兴未艾,而以MidJourney和SORA为代表的跨模态生成式技术也成为了热点。今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横空出世,宇树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春晚亮相,都标志着新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迅速崛起,走向世界的前沿。本次报告受神经科学启发,探索建立具备类脑认知能力的多模态大模型,从而能够使得人类大脑、AI大脑和机器人大脑进行无缝连接,从而为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本报告将介绍受神经科学启发的持续机器学习与遗忘机制,以及人类大脑信息编码(如:fMRI)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之间的互相解码,这些新型工智能技术为构建类脑认知多模态大模型以及其应用提供了全新范式。

© boolan.com 博览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1456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949号